2008年10月17日星期五

應對寶寶哭鬧全方位攻略

  很多正常可愛的學前期孩子在遇到不順心的事生氣,或要達到目的時會大哭大鬧,大發脾氣,怎麼辦?別理他,也別讓步。如果他在外面當眾發作,使你恨不得鉆到店鋪裏的櫃臺下面躲起來,也真想就依了他算了。不過,你必須忍耐,等他發作過之後,誇獎他終於能控制自己了。

  註意:偶爾哭一哭鬧一鬧不算是發脾氣,應對的方法跟大哭大鬧不一樣,如果你的孩子每天哭鬧上兩三次,就得請教專家了。

  避免寶寶哭鬧之道

  一、教孩子應對挫折與憤怒

  做給你的孩子看,大人們在遇到挫折或煩惱時除了大吼大叫之外,都是怎麼應對。當你把肉烤焦了時,不要氣嘟嘟地把烤成焦碳的肉丟進垃圾桶亂摔鍋子,而說:"真糟糕!不過,我有辦法,讓我想想看冰箱裏還有什麼可以弄來晚餐吃。"如此使孩子懂得遇到問題時應該想辦法解決問題,而不是發脾氣。

  二、孩子應對得當就予以嘉許

  留心孩子的行為,應對得當就予以嘉許。如:孩子在玩拼圖,太復雜了,自己拼不出,要求你的幫忙,你就該誇獎他處理得當。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冷靜地幫他解決,可以使他覺得自己很不錯,以後他會繼續采用同樣自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的。告訴他你知道他在拼圖拼不出時的感受,不過你以他能承受那種挫折感為榮。

  三、遊戲的時間並不是獨處的時間

  不要老是讓他一個人玩。讓他覺得乖乖地一個人玩,爸爸媽媽就不會在身邊,他就想法使"壞",以便把你引回來。

  四、不要等到他叫你

  如果你註意到他所玩的或吃的有了困難,不要讓它為難他太久,發覺他不能解決就自告奮勇伸出援手來,"我想這塊該放在這裏。"或"讓我們這樣做。"做給他看,告訴他玩具怎樣玩,然後讓他自己把工作完成,使他覺得能讓別人幫忙也是很棒的行為。

  解決哭鬧之道

  一、 不理會他的哭鬧

  什麼也別做,讓他知道哭鬧既不能引起你的註意,也不能幫他達到目的。可是如何做?在家裏時,走開,不要看他,把他關在他自己的房間裏,或是把自己關在房間裏。如果他發瘋般哭鬧,會破壞東西,或殺害他自己,把他關在安全的地方;如果在公共場合,把他關在車子裏,只要他還在哭鬧,決不理他,連看也不看一眼,雖然難以辦到,也要勉強為之,試試看找點別的事忙忙。

  二、 要堅持

  雖然他威力強大,又是尖叫又是跺腳槌桌子,你必須堅持原則,表示你有能力應付情況。告訴你自己教他知道不能事事要怎樣就怎樣是重要的,他必須學著懂事點,而你必須學著堅持原則,而且給孩子一個限定,要他知道什麼行為可行,什麼行為不可行。

  三、 盡量保持冷靜

  告訴你自己"這算不了什麼,我能處理,同時教給他自我控制,他只是想把我弄煩以得逞。"冷靜地不理會他是他最好的榜樣,忙你自己的去吧!

  四、 贊美他

  待暴風雨過去,立即誇獎他終能控制住自我,而且與他開始另一種不會有挫折感的遊戲。對他說:"真高興你現在覺得好多了。我喜歡你,不過不喜歡大哭大鬧。"由於這是你對他的哭鬧首次發表意見,會幫助他了解你剛才不理會的是他的哭鬧,而不是他本人。

  五、 事先說明

  他在廉價市場裏,如果他看到首次要買而你不答應的小汽車又提出要求,而這次你覺得想買給他,不過,必須予以說明。告訴他:"記得你上次在這裏的發脾氣嗎?這次如果你乖點,好好跟著我不亂跑,我會買給你。"這可使他了解並不是他上次發脾氣使你改變主意,你要買給他是由於別的理由。如果你願意,把著理由告訴他更好,如果理由是由於他某種表現好,就更要讓他知道了。"

  不要做什麼?

  一、 不要跟他講道理

  在他正在哭鬧時跟他講道理是浪費唇舌,他不會聽的--他正在表演呢!你的勸解、講道理只有使他更起勁,因為他已得到他想引起的註意!

  二、 自己不要也大發脾氣

  你大發脾氣對他等於是火上加油。

  三、 不要貶低孩子

  不要由於他發脾氣就罵他是壞孩子,說他:"壞孩子,難不難為情?!"他會因之失去自尊,感到是自己不配得到他想要的。

  四、 不要做歷史學家

  不要在事後向他提及他的發脾氣,因為這就是對這件事予以再度的註意,增加其再發脾氣的機會。--這可使他成為談話的中心啊!

  五、 不要再處罰

  如果在他哭鬧之後不理他,只有引發他再次地哭鬧,不要因為已經過去的行為使他覺得你不愛他了。

2008年8月5日星期二

讓寶寶走向聰明之七步曲

  第一步: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

  大腦所獲得的信息,有80%-90%是通過視覺、聽覺輸入大腦的。因此,訓練孩子的觀察力,要從保護感覺器官開始,尤其以眼睛的保護最為重要。如果任由寶寶在電視機前一連呆上幾個小時,對眼睛是非常不利的。

  第二步:感覺訓練全方位展開

  視覺

  1、帶寶寶到大自然中多看美麗的風景

  2、把房間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。

  1、讓寶寶多聽些動人的音樂

  2、每天父母和寶寶對話多一些。

  觸覺

  1、給寶寶洗澡時,用不同柔軟度的刷子摩擦寶寶的身體。

  2、把寶寶包在床單裏做大搖船的遊戲,會使寶寶的平衡能力、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得到培養。

  第三步:提醒和肯定寶寶的觀察

  寶寶最初的觀察活動,是無意識的。如果這時能得到你的肯定,他的觀察行為就會得到強化。

  比如:你帶寶寶到街心花園玩耍,寶寶在草地上發現許多好玩的東西,他的眼前有:綠綠的草、幾朵小花、一小堆土、一群螞蟻,還有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大媽。這個時候,寶寶可能會興奮地扭來扭去,歡快地叫起來!你就可以問他:寶寶,你在看小螞蟻嗎?小螞蟻好可愛啊!對小螞蟻的強化,就有可能使寶寶的註意力集中在螞蟻上更多的時間,增加註意的深度,觀察得更認真、更細致。

  第四步:引導寶寶進行有序觀察

  當你和寶寶在看一本大開本的圖畫書時,寶寶看到鮮艷的圖片很開心,但他往往一眼看過去就著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麼更新鮮的。這個時候,需要媽媽細心地指引他註意:畫書上左邊有什麼?右邊有什麼?大的是什麼?小的是什麼?藏在房子後露出一條尾巴的是什麼?引導寶寶註意到局部和整體。

  第五步:培養寶寶觀察的多感官化

  買菜回來,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給寶寶玩耍,讓他仔細摸一模、看一看、嘗一嘗、嗅一嗅、舉一舉、折一折。其實,寶寶天生就是個能運用各種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。

  第六步:給寶寶一份意外的驚喜

  只要父母肯動腦筋,就給寶寶的觀察增加神奇的樂趣!小寶寶都喜歡玩躲貓貓的遊戲。每當爸爸媽媽從一塊毛毯後面探出頭來說“喵!”寶寶總是開心地大叫。所以,在引導寶寶觀察時,給寶寶一份意外的驚喜是增強寶寶觀察力的好方法。寶寶觀察色塊時,當他發現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輪廓,他會從中體會到發現的快樂,從而能夠長時間津津有味地進行觀察活動。

  但是,父母切記:不要給寶寶“觀察的成果”以外的獎勵,因為,那樣反而會影響寶寶喜歡觀察這一愛好的培養。

  第七步:讓我們一起觀察吧

  爸爸媽媽如果和寶寶一起觀察,那是再好不過的事了。但是寶寶眼睛移動的速度、註意的轉移、註意的寬度是不如爸爸媽媽的,如果爸爸媽媽捷足先登,一下子就把東西看好看準了,然後開始指導,這不但會影響寶寶觀察的興致,也剝奪了寶寶觀察的權利。如果你要做寶寶觀察的夥伴,最重要的是:留一點時間和空間給寶寶,面對觀察對象,讓寶寶仔細地看一看,從中得到快樂。

  寶寶聰明可愛,自然是每位爸爸媽媽的希望。但是你知道嗎,聰明寶寶是可以“訂做”的,如果你在寶寶的日常飲食、運動和教育上早做規劃、多加註意,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,輕輕松松,打造一個健康聰明的寶貝兒。

寶寶學禮貌用語,由“零”開始

  因為自己是一名幼教工作者,所以我一直都很關註女兒禮儀習慣的養成。其實,有心的家長可以在孩子牙牙學語時就開始教他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,比如“謝謝”、“對不起”、“請”、“再見”、“您好”等等。這不但能增進親子關系,還能事半功倍地推動孩子各方面的健康發展。

  寶寶初生,學語之啟蒙

  女兒出生後,家中常有親朋好友前來探望。每當和客人告別時,我都反復在女兒耳朵邊輕輕地說:“再見。”並教她用手的動作表示,為她以後開口說話打下基礎。

  還有一個比較常用且發音容易掌握的詞語是“謝謝”,我總是邊教女兒邊配上兩手作揖的動作,這樣就更能加深她的印象。

  女兒2歲,初步掌握期

  女兒2歲時,有一次正興高采烈地擺弄玩具,我一不留神,把她搭好的高樓大廈碰倒了。沒等她反應過來,我連忙說:“寶寶,媽媽不小心碰倒了你的的積木,對不起!”緊接著,我又馬上表揚她沒有哭鼻子,然後說:“你看,走廊上可不是搭玩具的地方,差點讓媽媽摔跟頭了。寶寶應該和媽媽說什麼?是‘對不起’,知道嗎?”

  看著孩子似懂非懂,卻又認真地跟我說 “對不起”時,我意識到這樣“趁熱打鐵”的教育方式還是很奏效的。爸爸媽媽如果做錯了事情,應當坦誠地向孩子道歉,這樣既可以彌補過失,也為孩子樹立了知錯就改的好榜樣。平等的氛圍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。

  上幼兒園,學語高峰時

  女兒上了幼兒園,與人接觸的機會也漸漸增多了。每當家裏有客人來訪時,我會和客人事先‘串通’好,客人進門後,先說 “你好”,如果女兒也能回應說 “你好”,就適時地表揚她,讓她懂得說禮貌用語能得到別人善意的回報,並認識到禮貌用語的重要性,也就此激發了女兒主動和人打招呼的願望。

  如果你的寶寶和我家女兒一樣,性格比較內向,那就不妨讓他學些簡單的英語禮貌詞匯吧,比如“hello”、“byebye”等。往往孩子在用英語表述後,會比說中文得到更多的贊賞,長此以往,孩子的自信心增強了,禮貌習慣也自然養成了。

  此外,我還經常從童話故事中挑選有關文明禮貌的小章節,和女兒進行角色遊戲,這樣既提高了她認識事物的能力,又促進了她語言的發展。
 

親子樂園 Copyright © 2009 Cookiez is Designed by Ipietoon.Com